![]() 展览名称:隐洇—白璎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7年12月2日 16:00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3日-12月31日 (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黄浦区南苏州路1247号) 主办: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八号桥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协办:上海好时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芊荷艺术中心 策展人:鲍颖 学术主持:刘梓封 【洇隐——白璎作品的水墨延伸与内在包容】 文|刘梓封 当代人物画之艺术现代性是一种必然。与宗教无关,与政治无关,与形象留存无关,而是融于现代语境、回归现实世界后真我情感的表达。人物画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无需再借此挥写宏大的历史场面,不用去顾及画中形象与意识形态间的必然联系,而是去寻求表现之外的艺术化表达,以及隐没其间的个人情感。当自我意识回到人物画的主体框架之上,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创作便向着一个全新的主题类型发生转变。从白璎过往的作品来看,他一开始就选择了艺术现代性的表达与表现。现代都市人物题材为主,极具表现力的人物造型,以及富有张力的水墨构成。这与他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质有关,思想开化、语境融合、意识前卫,现代大都市的新上海以及开埠百余年的韵脚,注定了其艺术风格的朝向。 至于他是否继承与因循于传统笔墨,似不得见,或只停留在对媒材特性维持沿用的基础之上罢。显然,这是一种误读,从他的作品来看,那画中明明显现出一派传统水墨所独有精神品质,线性表达、水墨表现、笔墨韵调以及平面化的、透光性的画面质感。但细细推敲,他笔下的线条又并非传统的笔墨程式,而更应归结为是趋于表现主义风格的线性美感。这样的画作实际上并不带有任何风格化倾向,更多的是维系在对人物形象的造型、线条、水墨表达之上的艺术化再现,一种建立在艺术审美性基础之上求于表现力的自觉意识,是为了消解两种向度间不可相融的矛盾点所付诸的对于水墨形式美的再造与生成。 原本水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就没有固定的法则。保守派所言必称之的书写性与文人趣味性的笔墨游戏,往往更容易成为阻碍中国画向前发展的绊脚石。反向思考,他的画面真的趋于西化吗?恰恰不见。却是彻彻底底地回到水墨画表现的元点,回归到最本质的东方审美的水墨精神旨趣之上。因此白璎作品中所显现出的水墨语言更显独立,跳开了传统笔墨程式对水墨现代性的束缚,同时又回归到水墨品质与水墨味象的追求之上。不再是文人情趣化的挥洒,也不同于某些现代水墨的恣意妄为,更不是借水墨媒介所至的观念化当代。而成为一种跳开非东即西概念框架的、具有独立语言形式的、出离古今审美局限的具有真正实质性意义的现代水墨。介于水、融色墨,在宣纸上扩散与渗透。外在于宣纸,内在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语境相融。白璎近年来的一系列新作均以“水”为题,而所呈现出的画面内容往往又与水没有直接关系。这更像是涉水而行后所领悟到的“不渡则渡”,“水”的表达是内在的,是超于表面现象又停在画面之中的精神指向,力图于外在与内在之间建立互通。他的以“洇”为题,由此成了一种立场,即隐即现,碧波荡漾处的直接恰又可成为一种间接。这是两个层面的相互关联,一面是水墨绘画的空间延展与扩散,另一面则是中国画与西方艺术相互接引后的相融与渗透。他在这两个层面中架构一种共生与互助的平衡,内在的表达被隐匿,外在的表现被克制。因此,他仅以女人的形体为主体内容作画,求于身形与身姿的曼妙、求于造型与形态的美感、求于线条与笔墨的动感,但其所能承载的表达空间反而更大了。 【涵濡】(《涉》 系列) ![]() 嫣红淡粉,浓为线;继而减淡,细细染。 丰腴的身形、红润的肌肤、光洁的躯干, 浸濡水墨的线条,时而流畅舒缓,时而迅捷肆意, 勾勒出人物的形态,衣裙与发冠。 这是白璎笔下律动着的人体, 她们富有生命力,充盈着满足感, 在欢愉、惶惑,顾盼、观望中亲近着这个的世界。 都市题材人物画常会异于两端, 或见世俗化、或见时装化, 或轻佻于形象、或繁缛于细节, 总要超脱于现实的美着,却也远离着都市。 白璎用他的作品为我们诠释出了他所理解的都市题材。 都市并非场景,也不是简单的社会形态, 而应该是回归到人物个体的一种精神状态, 与时间的线索、文化的脉络息息相关。 他擅于刻画人物表情,且又趋向于造型与形态。 在他稍早的作品中,独立人物形象出现时, 精致的脸上总会带着一丝不可察觉的情绪, 即便在未经纠缠的关系中,依旧显现着都市人特有的表情。 水墨表达与线条在空间中的质感, 始终贯穿,成了他执意探索的方向。 原本衬托人物线条的背景色,被结构性简化, 厚重的线条向着精致与流动感之间渐进。 色调愈加减淡,人物的造型愈加夸张, 飞舞的笔墨在简洁的画面中跳跃, 从而将人物形态的美感尽以呈现。 不再作人物表情上的纠缠,将之换做形体的展现, 进一步异化出一个全新的都市形象。 那画中的女人,不过只是一个符号化的表征, 在现实的世界中舞动着情感, 可换做我,可衬托你,可窥见他。 ![]() 《涉No12》 2016 32x28cm ![]() 《涉No18》 2016 33x33cm ![]() 《涉No22》 2016 78x100cm 【洄洑】(《漾》系列) ![]() 白璎以水为题,继续着他的“胖女人”。 人物逐渐多了起来,画面中更添了些厚重颜色, 这是对真实存在的水的景致的再现。 画中的人物依旧精致灵动、丰腴妩媚着, 她们或动或静,或钻入水中、或停在岸上, 在碧波微漪的水中荡漾着柔光抚触过的身体, 律动着那个鲜活的世界。 这些游动的身姿, 由此成了带着温度的潮暖夏天中的一道道风景。 画面愈加美好,以致朝向大众审美旨趣的风格上渐进。 而“水”的题材在之前的作品中并不现水, 标题的指向性带着延伸意味,并放诸于纯粹的表达。 而水的形态、水的韵律与节奏、水与墨交融的质感, 才是他所要强求的美。 这一次他选择直接表现水, 水的场景、水的内容,以及亲近于水后的自在与欢愉。 这是艺术表现上的一种进取, 更是艺术表达上直接摄取形式美的纯粹执念。 仿若攀上山巅后的路径回望, 对过往风景投之鄙夷的自责令他对既往原点进行追索。 被遗弃的美,就简单直接地立在那里。 美得直接曾是问题,会成为观念意识的包袱。 当这个包袱被卸下,当“水仍是水”成为新的艺术感悟, 浸润在画面之中的一切就都成了美。 ![]() 《漾》No.2 2016 180x48cm ![]() 《漾》No.9 2017 140x68cm ![]() 《漾》No.15 2017 68x140cm 【潜游】(戏曲人物) ![]() 在水墨画媒介未发生改变的基础上, 一面要追求语境与理念之现代性, 一面要遵循水墨绘画之本体特质, 这恰恰是艺术表现过程中一道高高的门槛。 尤其是在表现传统题材之时, 所受到的制约更多, 以致如何跳开固有范式成了最大的难题。 在人物画中,以戏曲人物形象为题材是其中一大类型。 尤其越是南方画家,于此越加钟情。 求于传统笔墨意趣的,探究水墨造型变化的, 依题寻求表现形式上东西融合的,种种。 语言上的个性往往是成就这一题材的关键, 姿态与造型处理的变化上所能寻获的空间相对很小, 除非题材的颠覆与生硬的嫁接。 白璎笔下的戏曲人物题材也维系在这一形态下进行, 只是他同样将之视为创作而非笔墨游戏, 却又不做内容形式上的颠覆与嫁接。 不难看出,他更加求于笔墨造型的变化, 强调线性表达与线条的韵致, 从而将艺术表现的重点放到最基本的绘画语言之上。他的戏曲人物画线条流畅, 节奏变化中见缓急、见收放、见浓淡, 由此那画面更具韵律美感。 极富动感的线条,滋润的墨色统合成他的语言特征, 当这一符号性特征被强化, 进而在人物姿态与造型的处理上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 《牡丹亭》 2017 70x70cm ![]() 《青石山》2016 70x140cm ![]() 《白蛇传》 68x136cm 2017 【结语】 白璎的画不太会成为流行趋势,在流行文化泛滥,在“时尚”可以引导一切艺术的当下,尤其不太会。他的画题材不新颖,观念不当代,色彩不华丽,笔墨不乖张,形式不另类……似乎都浮在中间,柔和着线条、柔和着色彩、柔和着意识与观念,也柔和着表意的情感与画面。可作流行的艺术往往需要大不同,而白璎的画更多的是审美的克制。 然而——有克制是一种自知,做到克制则是一种自信。 白璎简历 ![]() 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镇海。 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 199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留校任教。 2002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多件作品被美术馆、机构和个人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