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名家 行业 机构 大观 图片 视频

展讯

旗下栏目: 头条 展讯 拍卖 收藏

“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即将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来源:中国艺术资讯网 作者:King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8-15

  展览名称: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

  开幕时间:2017年8月19日星期六16:00

  展览时间:2017年8月19日——9月10日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北京市朝阳区CBD中心百子湾路苹果社区)

  策  展:当代油画

  主办单位:当代油画、今日美术馆

  承办单位:北京龙吟雅风视觉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北京盛世歌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香港人民艺术出版社(香港)、当代艺术杂志社、深圳市共生艺术有限公司、北京胤湃景晟广告有限公司

  出版单位:安徽美术出版社

  战略合作:今日美术馆、德国伯恩当代艺术馆(德国)、地球村美术杂志(日本)、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日本)、法国亚洲艺术家联合会(法国)、大象艺术空间馆(台湾)、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厦门艺术博览会、安徽美术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中国美术年刊、当代艺术杂志、田汉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东方文化艺术团、宋庄艺术论坛、北京盛世歌雅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深圳市共生艺术有限公司

  参展艺术家:

  Ⅰ 传承经典

  冯法祀、马常利、杨松林、宋惠民、刘秉江、路璋、张祖英、曹新林、文国璋、林俊生、买买提·艾依提、钟耕略、罗章才、郭北平、李坦克、吴银杉、刘孔喜、骆根兴、雷淑娟、刘建平、梁爱平、王嵬、高山、胥肇平、王明月、忻东旺、羊羔、童敬海、宋克、杨丽君、丁胜利、冷军、刘勐、朱世琴、安静、白建涛、徐志明、刘烨、刘晓强、张峰、蔡杰、郭福篇、达娃扎西、赵霞、牛浩东

  Ⅱ 东方意蕴

  汪诚一、闻立鹏、赵友萍、庞壔、宋贤珍、鸥洋、洪瑞生、鄂圭俊、若瑄、杨大全、杨晓康、赵开坤、徐福厚、陈敏、王辉、王彦文、段正渠、伍盛、杨参军、沈国荣、刘文星、贾跃民、邹光辉、马志明、刘工、余素政、廖学军、曾文、张亚伟、黄少鹏、柯萍、张培均、杨舟、赵培智、杨继锋、林卫东、纪雨彤、张洁、吴鹏举、杨朝雨

  Ⅲ 话语转型

  唐近豪、应天齐、龙全、张炀、毛毳、胡赤骏、布日固德、陈明华、孟禄丁、方力钧、张永胜、张方白、沈敬东、杜建奇、张闯、杨海、牛方、李剑芳、陈曦、赵尔俊、许东生、罗清、严智龙、马永强、唐华伟、冯相成、王海东、翁道胜、林琛、胡宗祥、秦蓁、康正昊、魏颖、刘宇轩

  油画艺术的语言结构本是建立在西方人文基础之上。彼时的西方世界发明了“油画”作为他们的视觉文本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也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油画艺术承载了可视性的西方文明,就如同古老的中国选择了水墨与宣纸承载视觉形象一样,对应着彼此观看世界的方式、哲学观以及文化。

  一个民族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就会形成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产生了文化的民族性;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必然接受和融入别的民族的文化,这就产生了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既统一又矛盾,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性,而吸收外来文化又赋予了本体文化的时代性。通过对艺术史(或者文明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以上特性。东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对方的文化而产生新的文化,尽管彼此的融入并没有消除各自本体文化的民族性,但正是由于新文化的产生开创了新时代,使人类文明的边际不断拓展并持续进化。

  时至今日,作为西方舶来的油画艺术,裹挟在近现代西学东渐的这股时代大潮中,在中国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历经百年而根深叶茂。油画艺术深深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已成为中国当下重要的艺术门类,参与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整体建构。

  “笔墨当随时代”,指的是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应当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变化,而源自西方的油画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融:当代油画语言研究展”以艺术史为背景,观察油画语言随着时代的演进与递嬗:通过参展油画家的集体视觉文本,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画卷依次开启——抑或上一个时代的终曲往往孕育着下一个时代的序曲。

  中国油画家对于西方经典的传统油画语言从心慕手追而至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它表达现实生活,这一嬗变的过程包含了几代人的传承与实践。与西方不同的是,当下的中国,仍有数量可观的艺术家采用西方传统的油画形式语言进行创作,并且在传统的语言样式中注入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时代内涵,使“经典”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欣赏:

冯法祀-油画-冯法祀、唐华伟合作-风骨——1935年徐悲鸿带学生在黄山写生-186cmx248cm-2007

冯法祀-油画-暖冬-100x80cm-1994

  冯法祀先生一生致力于油画研究、教学和创作。得益于徐悲鸿等老一代艺术家的指导,他练就了精湛的造型功力, 在明暗体系的形象塑造上尤其显现出其独特的才华和能力。他的人物素描和速写下笔果断,敏锐捕捉人物的动态,重在刻画人物的神情;在风景素描和速写上善于以创作的眼光选择视角,形成具有宽阔视野的场景和空间,有时候寥寥数笔,生活现场的气息便跃然纸上;在油画造型上,他以西方古典油画风格为基础,融入苏联的现实主义绘画方法,将素描造型和色彩造型有机结合,在色彩上追求丰富而统一的效果;在用笔上,他的笔法笔调非常鲜明,于写实性的形象塑造中贯注果断、肯定、明确的笔意,西方的油画造型语言和民族油画的审美情趣形成内在有机的融合,体现出他宽阔的思想情怀和硬朗、坚毅、豁达的性格。愈到晚年,他在色彩上愈加奔放热烈,造型见笔见色,直抒胸臆,光色斑斓交响,生机盎然,满幅透溢出晚晴的光辉。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马常利-油画-红树林中-90x100cm-2017

马常利-油画-山林曲3-80x80cm-2016

  回顾几十年的艺术历程,我初期曾受到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影响,那时对法国巴比松画派、19世纪的俄罗斯绘画以及苏联时期的油画都比较欣赏。我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曾经创作一批以人物为主的风情画,作品主要表现各族群众的生活与劳动,歌颂他们的艰苦奋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作品都是亲身所见,感悟所得,是以客观为依据,通过主观感受使之升华而产生的,画中人物与所处的时代、环境氛围相融合,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境界和抒情性的情趣。

杨松林-油画-澎湃的海-100x100cm-2007

杨松林-油画-芝罘岛-100x100cm-2004

  当画坛上各种风格样式层出不穷、应有尽有时,人们对作品的评价与选择必然要从样式的新旧转向对品格质量的追索上来。于是中国文化艺术中与“造化”“心源”相关的又一对矛盾——“画品”和“人品”理所当然地摆在我们面前。毋庸置疑,决定和支撑作品品格与精神深度的正是画家的人格建树,“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艺术作为特定的精神载体,必然要求艺术家不断地实现对造化、传统以及自我的超越,才能为作品注入“不寻常的灵魂”。正是“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呼唤更多的“心灵的风景”,则必然成为人们的共识。

宋惠民-油画-远方之六-90x140cm-2016

宋惠民-油画-远方之五-110x160cm-2016

  我在艺术上的追求就是把中国的油画和中国传统艺术上的观念以及审美的价值标准融合在一起,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油画画成我们中国自己的油画,尽管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而且我们要永无止境地去学习,但是我们中国人在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时,就应该把我们中国人的愿望、理想表达出来。在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的时候,总是熟知西方以及苏联的画家,对中国的传统艺术的研究却有欠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越来越感觉对传统艺术文化内在的理解特别少,越钻研越感觉其珍贵。我们要更多地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内在的文化精神,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自然而然地把这些观念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艺术、书法艺术,理解了书法艺术就理解了传统艺术的核心,这里的东西非常深厚,要懂得欣赏。还有古代的诗词,非常精辟,字与字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需要我们去研究。

路璋-油画-冬雪之二-52.5x38cm-2016

路璋-油画-红楼夕照-22.5x37cm-2016

  艺术本来就是情感的产物,写生更是如此。写生的时候是很少考虑功利的,为什么呢?正如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的一句禅语:“在没有任何可参照的条件下,佛才出现。”套用到艺术创作里便是“只有你真的彻底干净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出现”(摘自《山东美术》2015年第11期)。我也有同感,在面对大自然的景物写生时,什么也不考虑,只是陶醉在眼前的景物之中,全神贯注,信手得来,画得开心,足矣。每每写生归来就是一批画,也没当回事,扔在一边,现在拿出来一看,还真有点儿意思,不是什么惊人大作,却还能看两眼。后来出了一个大画册,发表出来还挺吓唬人的,引起了不少同行的关注,看来当年下乡时带回来一身虱子还是值得的。我是一个把画画当作生命中的一部分的人。我常对刘曦林说:“画得开心,足矣!”他也和我同感。这几十年来积累下几十本速写和大量的写生作品,足以证明我对画画的那种淡定而执着的心态。

买买提·艾依提-油画-秋季的胡杨-100×81cm-2011

买买提·艾依提-油画-晚霞映胡杨-124×162cm-2012年

  多种绘画材料和艺术手法的应用, 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在于表达事物的内涵,同时最大限度发挥画家自身主观能动性,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毕生追求色彩的表现力,通过油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作品既是我真挚情感的表达,也是我不断追寻真实自我、融入内心灵魂的过程。画家任何细微的情感都能够成为充分表达美感的因素,这种情感是画家个性的充分体现。写实的形体、主观的色彩,是我绘画的基调,而色彩的力度、厚重感和朴实的风格是我的艺术探索方向。

钟耕略-油彩麻布-芭蕉碉楼-70x100cm-2015

钟耕略-油彩麻布-芭蕉古巷-70x100cm-2016

  艺术应当随着时代而进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处于不同时代的艺术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精神,揭示了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的心境以及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感情,对人生的态度,对事物的认知,必然受到时代的特有环境和一切资讯的影响。因此,现代人的绘画观念以至其表现的技法自然与古代或者前人的模式和习惯不同,此即为时代性关键之所在。艺术要发展和进步,一定要推陈出新,另辟蹊径,走前人未走过的路。继承传统,学习前人的经验只是必经的过程,而最终的目标就是开辟个人的艺术道路,是艺术家穷毕生之精力所探索的方向,为的是开拓一片立于时代尖端的个人艺术领土。

王嵬-油画-教堂绿荫-60×60cm-2016.6-画于荷兰 恩斯赫德

王嵬-油画-老城中心广场的钟楼-60×60cm-2016.6-画于荷兰 恩斯赫德

  王嵬是有心人,他给自己作了设计,给自己出众的才华打开了一个窄小的出口,像是黄河水滚滚注入壶口,挤也挤成了瀑布!他勤于动笔,看他这么多的作品积累就知道他一定总是随身带着画箱工具,如同笑容常随他一样,画具也是常伴行旅,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多年的积累之后,油画一幅连接一幅,连接成一个不间断的时间序列,像他的一部多卷的旅行札记,像他的履历,纪录下作者在这个世界上独特的行迹、独特的视角。他年富力强,正值盛年,盼望他把宝贵的才华精力更多投入到创作中,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

——戴士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高山-油画- 教堂 -40.5x51cm-2017

高山-油画06-民居-46x61cm-2017

  “千万不要找到自己的符号!”我总是这样告诫自己,尤其在写生时。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予了我多样的感受,每一次面对所画的对象都是一次新的体验,都是一次从未有过的感动,我怎么忍心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仅用那可怜的几块色彩作为对大自然的回报呢?怎么可能只用一种激情来赞美大自然的多姿呢?在大自然面前,我宁愿我的绘画技法永远笨拙得像一个初学者而不像一个熟练了的大师。老子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到成熟了,也就不会再有生机了,没有了生机就意味着完结。所以,我惧怕符号,符号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机和灵性的东西,在绘画的道路上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么能去寻找它呢?

宋克-油画-伏尔加河畔-50x70cm-2005

宋克-油画-码头-30x40cm-2005

  艺术是以积累的方式延续的。艺术家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基本的造型能力外,还需要知识修养的积累,并以积极的视觉思维进行思考。艺术是多元的,它应具有更为广阔的范畴,创作的自由性是它的精神所在。强化视觉和知觉的感受力,进而增强画面的表现力,是绘画创作的核心基础。由此可见,人类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永不重复的精神创造。创造性概念在艺术史中已经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在古代,艺术主要是一种模仿;在浪漫主义时期,艺术被看作是一种表现;而在今天,艺术则被看作是一种创造。

刘勐-油画-诺夫哥洛得乡村别墅-60X80cm-2016

刘勐-油画-苏茲达里街心大教堂-60x80cm-2016

  著名青年油画家刘勐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城市题材展开,他把城市生活主题意绪化与诗性化,并进而形成鲜明的艺术特点:审美把握与生活思索共铸作品空间。他的油画作品通过想象、呈现、立场,展现城市的生活方式而城市人通过刘勐的油画认识到当代生活的本质、自我的存在、人与当代城市的关联。所以,刘勐的油画成为沟通城市、城市人、世界等多重关系的一个重要媒介。他是一个在绘画语言方面深入探索的艺术家,十多年来,他所创作的城市意象油画,指引人们关注我们生活中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以慈悲为怀和批判现实的价值取向令人感动。

——程义伟(辽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徐志明-油画-蓝色的渔韵-60cm×80cm-2017

徐志明-油画-太湖渔村一角-80cm×80cm-2017

  艺术是心灵的写真,真正的画家应“师法自然”,培养自己丰富的视觉阅历和高雅的审美能力,锻炼自己体会自然、观察自然、归纳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写生活动中,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写生大自然,丰富内心世界,提升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用心去体会、感受物象,认真观察景物的内在美,从内心深处去感悟自然万物的美好属性;多尝试用主观色彩去概括物象,多向名家学习,多看古今中外大师的作品,从中体悟色彩语言的准确表达方法;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与油画艺术有关的文学、哲学、音乐学、影视学、戏剧学等方面的书籍,使个人经验汇入到整个文化的源流中,使自己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贡布里希说过:“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我们不可流于对外表形式的模仿、照搬,应该从提高自身修养入手,在主观内化的前提下,自我情感才能在创作中流露出来。

责任编辑: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