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名家 行业 机构 大观 图片 视频

关注

旗下栏目: 聚焦 市场 评论 轶闻

岩彩艺术:传统材质与当代创新的碰撞——2025中国手工艺术设计展沙龙座谈纪实

来源:中国艺术资讯网 作者:海东 人气: 发布时间:2025-11-01

  2025年10月28日下午2时,北京今日美术馆2号馆今日艺术学院一层,由策展人曾辉主持的“岩彩艺术的当代表达与未来创新”主题沙龙座谈在此举行,中国岩彩研究院携牛毅、张乐、戴争、徐秋红、卓红平、李杨等六位艺术家,围绕岩彩艺术的传统脉络、当代实践与未来发展展开深度对话。本次沙龙是2025中国手工艺术展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旨在通过艺术家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推动岩彩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主持人 策展人曾辉

  沙龙伊始,主持人曾辉首先点明岩彩艺术的核心价值:“岩彩以天然矿物颜料为媒介,是人类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在中国和世界上集大成的岩彩艺术的集中地就在敦煌。这种古老的传统的岩彩艺术到了当代应该如何表达,如何和未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今天我们探讨这个话题是很有意义和非常有价值的。”

  几位艺术家分别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创作经验对岩彩艺术的当代表达与未来创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当代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牛毅

  牛毅:岩彩不仅仅是材料,它更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表达与沟通的桥梁。岩彩的历史悠久,材料本身的产生和最终呈现的形式是古老而又新颖;与中国传统水墨的结合,有别于当代各种艺术呈现的方式,也必将在现代审美变革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

  西安美院教授、博导张乐

  张乐:感谢曾老师把“岩彩”作为一个开放的话题在这里展开。岩彩艺术是发祥于中国传统“石色”绘画的代表,具有“器道相生”的典型绘画样态及文化基因。比起其他化学性质绘画媒材,岩彩媒材不仅具有纵亘历史、 属性持长的特征,因为材料的物质感与不同的性格,也深有与创作者 “五感相联” “心手相通”的当代具身性特征。

  艺术教育家

  株式会社日本画签约艺术家戴争

  戴争:这四十年来,我和不少留日学岩彩的同人一起深耕,试着把中国工笔画、没骨画、书法、水彩的艺术语言和岩彩结合,反复琢磨肌理重叠、综合材料运用,就是想让岩彩重新接上咱们中国的根。

  中国岩彩研究院创始人、院长李杨

  李杨:在岩彩艺术的创新性方面,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博学院宝石与材料专业的实习生共同开展了一个实践课题。项目从矿物原料的选择与提取入手,经过研磨与制做过程,再对所得岩彩颜料进行科学测试与数据分析。随后,学生们使用亲手研制的颜料创作岩彩作品,并撰写学术论文,从材料研究—艺术创作—理论总结三个环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研究闭环。

  敦煌春泥美术馆馆长卓红平

  卓红平: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所有艺术的当代性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跟他的实践,跟他的创新,我们不能把这个创新只是局限于我们教的一些专业的名词,更要有温度的通过我们教学的植入,我们的行为的植入和人生观的这么一个定义,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爱上岩彩艺术。

  职业艺术家徐秋红

  徐秋红:从传统维度看,敦煌壁画早已印证岩彩矿物质材质的稳定性与永恒性,沉淀下跨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而其又兼具传统与当代双重基因,既能承接古典精神,亦可承载抽象、具象、观念等多元创作主题,成为连接古今的艺术表达载体。

  中国岩彩研究院创始人李杨说:这次参展的几位艺术家既是践行岩彩艺术的同行者,也是见证者。邀请他们参展,不仅是认可,更是希望共同承担守护传承与创新岩彩艺术的责任,推动形成具有研究院特色的学术共同体。这场展览不仅着眼于当下展示,更是未来合作的起点。通过展览,我们希望建立起艺术家之间、院校之间、国际机构之间的长期连接,为岩彩艺术的教育、研究与传播奠定基础。

  最后,主持人曾辉总结道:“通过今天的沙龙活动,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并参与岩彩的绘画与创作。用刘巨德老师的话来讲,用看得见的东西来表现看不见的道,岩彩的创作也是如此,不仅仅停留在岩彩本身的物理属性,而是将物理的特征上升到更高级的美学价值。让岩彩艺术,变成一个更当代的艺术,更时尚的艺术,更生活的艺术。总而言之,让岩彩艺术也能够走进当代生活。”

  嘉宾合影

  座谈嘉宾与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

  晏燕(左三)合影

  本次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2025中国手工艺术展的学术内涵,也为岩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主办方将继续举办此类学术活动,推动中国手工艺术的创新实践与国际交流。

责任编辑:海东